古典书法秘诀——(sosola 答疑摘录)【转自天涯社区】
发起人:DengTuZi  回复数:53  浏览数:17498  最后更新:2013/5/9 12:01:06 by laowei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2/11/18 10:54:00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写欧体行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以欧体行书为主,兼顾欧体楷书。欧体行书中,应该注重《张翰》与《千字文》。至于小楷,不妨先停一段时间,行书稍有入门之后重新拾起来会不一样。

2012/11/18 10:54:21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回沈浩源兄:
  你的感觉很对,九成宫和张翰不是一个风格,张翰跟虞恭公类似。其实在欧书里面,九成宫也非常另类,估计是灵感闪现偶然为之。喜欢九成宫是好事情,但要有合适的方法去接近她才成,不然会很伤心啊:)
  你临的九成宫颇有几分样子,但是创作起来有一笔九成宫的东西吗?这样只是空喜欢了,要最终同九成宫合为一体才成。
  怎么办呢?只能走一条比较迂回的路线。从张翰、千字文得欧体之笔法,从虞恭公、皇甫诞求其结构,然后旁参董美人、苏慈之风韵,然后才有资格切入九成宫。否则免谈!
  老欣子所言有道理,颇会我心,可以参考。速度很关键,有些造型,不够果断是写不出来的。

2012/11/18 10:54:40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作者:fybaoyp 回复日期:2009-1-7 14:14:00
    我没学过书法,我想临摹瘦金体,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是玩玩,写瘦金体也不错。用紫毫勾线笔写!

2012/11/18 10:54:58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关于执笔:
  启功先生关于执笔的比喻,不太恰当。吃饭是三岁孩子都会的,书法是一辈子都难学通的。笔如人的意志在纸上画出道来就对,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忽视了学书法的复杂过程。笔如人意,当然不错,但人意何来?自出心裁用墩布写字也颇合某些创新人士之意,能算书法?还有用头发胡子乱画的呢?他们都很得意,不知启功先生是否同意他们的做法。
  我们只谈论古典书法!
  古典书法的严密程度,接近传统武学,不是随心所欲就可以成功的,必须要有严格的训练方法。而执笔就是严格训练的第一步!具体细节我们先不谈,记住三个执笔要点:指实、掌虚、腕平。腕平指是手背与小臂的角度接近180度,沈尹默对“腕平”的理解有误。
  楷书墨本挺多的,我们要集中于隋唐,本帖前面提到过,请自己查阅。
关于执笔:
  启功先生关于执笔的比喻,不太恰当。吃饭是三岁孩子都会的,书法是一辈子都难学通的。笔如人的意志在纸上画出道来就对,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忽视了学书法的复杂过程。笔如人意,当然不错,但人意何来?自出心裁用墩布写字也颇合某些创新人士之意,能算书法?还有用头发胡子乱画的呢?他们都很得意,不知启功先生是否同意他们的做法。
  我们只谈论古典书法!
  古典书法的严密程度,接近传统武学,不是随心所欲就可以成功的,必须要有严格的训练方法。而执笔就是严格训练的第一步!具体细节我们先不谈,记住三个执笔要点:指实、掌虚、腕平。腕平指是手背与小臂的角度接近180度,沈尹默对“腕平”的理解有误。
  楷书墨本挺多的,我们要集中于隋唐,本帖前面提到过,请自己查阅。

2012/11/18 10:55:15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注意上图,无名指并没有接触笔杆。如果无名指接触笔杆,容易形成拿指头挑剔笔杆的毛病。
  对高手讲把笔的确没有定法,只要腕部能充分发力就成。但是初学者还不知道怎么发力,所以有些执笔姿势会妨碍下一步的发展。
  诸位可以自己体会一下,怎样执笔才能使得手腕带动笔端运转范围最接近半球面,那就是好的执笔法。

2012/11/18 10:55:32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作者:poker_xw 回复日期:2009-1-13 8:53:00
    喜欢写字,不懂书法,昨初次临习《玄秘塔》,请老师指正,不甚感激!
  ----------------------------------------------------------
  这么多人喜欢柳体啊,跟我刚学书法的时候一样。
  不过好像你学的不是柳公权,是启功吧?
  学柳体不是太方便,因为柳的墨迹太少了,只有一个《送梨帖跋》和《蒙诏》。
  如果你坚持学,注意一下:柳体笔画中的棱、角不是缓慢“围”出来的,是用很果断的运笔直接“写”出来的。
  可以先看看柳公权的《金刚经》,写写3公分见方的柳体试试,《神策军》前面也有一段中楷,笔路非常清楚。

2012/11/18 10:55:47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作者:fybaoyp 回复日期:2009-1-13 9:57:00
    多想象一下原作者写字时候的姿态
  -----------------------------------------------------
  这话说得很有水平,我再补充一句:并不是所有时候笔杆都是同纸面垂直的!

2012/11/18 10:56:05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的确说得比较凌乱,现在整理一下。
  对初学而言:
  1、姿势:具体几个指头执笔先不讨论了,指实掌虚腕平就成。腕平最重要,沈尹默的对腕平的解释完全错误,切勿相信。我们所说的腕平,是手背和小臂接近一条线的意思。如果把手掌相对小臂竖起来,会严重妨碍手腕的运转范围和速度,虽看似稳健其实后患无穷。
  2、工具:市面上大部分毛笔都是尼龙的,一般人难逃陷阱,真不知该怎么推荐才好。要是银子宽裕,就买稍微贵点的狼毫吧,小号的就成。至于纸倒是很容易找,用手工毛边就成。手工毛边的特征是:纸面多见褶皱,周围边缘不齐整,还会有小漏洞,或许个别纸还裂开一条缝。
  3、选帖:选隋唐代墨本作为入门,行书、小楷、中楷、大楷都成。可以稍微放大一点临,但不要放太大。临帖要一个个字吃透,不要通临。
  4、练习量:争取行书每天不少于四百,楷书不少于两百,书写速度不要太慢,要果断。还是老话,不像没关系,多写快写。
  
  对于已经有基础的来说:
  1、姿势:下巴稍微扣一下,手腕要含有一把劲,但不能僵,手指跟笔之间要稍微加点力。
  2、工具:找那种比较软的狼毫,自己手下要感觉笔的弹性,真正的狼毫非常软。虽然软,但要求笔的腰部有力,倒下自己能起来。如果运气好,找点一二十年前的老笔。纸张方面,可以寻找时间比较长的宣纸作为创作用纸。只要银子许可,纸越老越好。
  3、临帖:要尝试把行书当楷书临,把楷书当行书临,要能自己分析单个字中间有几个节拍,每个节拍的运笔角度和速度。可以临刻本或者拓本作为墨本的补充,但还是以墨本为主。临摹范围也可以超出唐代,但绝对不允许学明代以后的东西!
  4、练习量:每天最好有两个小时,行书近千,楷书近五百。这时不仅要求整体速度,而且要求单个笔画速度要上去,每个字最好控制在6-10秒之间。
  
  不要急于创作,慢慢来,三年功夫少不了的。

2012/11/18 10:56:21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子风先生:悬腕是一定的!请坚持,不悬腕无法达到腕平。其实不用紧张,会用筷子就会用笔,仔细思考一下怎么夹水饺。
  zping5:可以从智永千字文下手,要墨迹本的那种,字可以稍微大点,因为我们的工具跟不上。
  镝箭认为秦以前写字用硬笔,这是误传,中国人向来用毛笔写字的。戰國時期的毛筆已經出土很多了,早在商代就有了墨跡玉書。筆的下面之“聿”,古稱“bi”,是筆的聲旁,不是蘆葦的意思。名隱對刀筆吏之刀的解釋對。

2012/11/18 10:56:35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这么多人学九成宫啊?
  鱼政笙用笔很有样子了,很多笔画写得很精彩,个别结体稍欠准确。如果还想继续写欧体,最好补充一点墓志和欧体行书。至于接下来写灵飞经和圣教序,发展路线有点含糊,因为前后所学不能贯穿。
  弱水三千瓦一瓢小妹也是学九成宫,看来所见略同。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但不能越写越烦恼或者越狂躁,那就是方法错了。解决的办法也有,那就是稍微加快一点书写速度,速度提上来,字就不会太散。同时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手腕的感觉而忽略头脑的批评,写得不像不好看都没关系,但要使书写动作合乎身体自然。如果九成宫迟迟没有进境,能不能暂且退一步,从虞恭公入手呢?
  九成宫对用笔和结字的要求都很高,往往临摹尚可,但实际创作时运用难以自如。虽说临创脱节是个通病,但学九成宫往往更加明显。硬攻不成的话,不妨迂回围歼,即便最终难以攻克,但或许沿途另有斩获。

2012/11/18 10:56:51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楼主所言极是啊,我因为看田蕴章讲座,临习了几个月的欧阳询九成宫,总觉有作字而非写字之感,很不自然。现在改习智永千字文了,感觉用笔自然得多
  ==================================================
  对,这就是我主张初学先临习墨迹的原因,因为学碑刻一不留神就成了做字描字而不是写字。
  你临的千字文已经初见成效,但不稳定。有些字特别好,譬如:光、果、珍、李、菜、芥、翔、皇、始、制、文、字、推、位、虞、陶、唐、罪、周。把这些写得好的字多写几遍,直到把写字时手上的感觉固定下来为止。不好写的可以先跳过去,不必每个字都写得跟智永一样好:)

2012/11/18 10:57:08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集中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怎么知道原帖字多大?答:明以前的纸,高度都是26厘米左右的,跟我们一本十六开杂志的高度差不多,所以我们当前印刷的字帖,大部分是原作差不多大小。
  2、用哪种版本的字帖好?答:银子宽裕就买二玄社的,其次是西泠印社的那套厚纸板封面,常见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孙宝文出的那一套。
  3、《九成宫》这么难还能不能学?答:最好先学过欧阳询的行书和其他碑刻,然后再写《九成宫》。
  4、练习用什么纸?答:手工毛边纸,最好别用报纸。
  5、进入状态慢怎么办?答:逼着自己把书写速度提上来,不妨先练习快速书写笔画、偏旁作为热身。
集中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怎么知道原帖字多大?答:明以前的纸,高度都是26厘米左右的,跟我们一本十六开杂志的高度差不多,所以我们当前印刷的字帖,大部分是原作差不多大小。
  2、用哪种版本的字帖好?答:银子宽裕就买二玄社的,其次是西泠印社的那套厚纸板封面,常见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孙宝文出的那一套。
  3、《九成宫》这么难还能不能学?答:最好先学过欧阳询的行书和其他碑刻,然后再写《九成宫》。
  4、练习用什么纸?答:手工毛边纸,最好别用报纸。
  5、进入状态慢怎么办?答:逼着自己把书写速度提上来,不妨先练习快速书写笔画、偏旁作为热身。

2012/11/18 10:57:26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先看一下楼上几位的作品
  
  假名士也风流的小行书,的确风流潇洒!节奏感非常好,也意识到起笔的发力。如果说不足,那就是太过于侧重“中锋行笔”了,使得线条不够丰满,有点钢笔字的味道。书写的时候,要有意识把笔杆倾斜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随运笔不断变化方向。但可不是象流行书风那样横过笔来刷字啊!这个笔杆的倾侧角度,主要由手腕的内挑和外翻形成,切莫用手指和肩臂运作。
  
  背后看人的作品,太当代了,又是羊毫生宣下的作品,这 不是古典书法,本帖就不予评价了。
  
  思者乐水的临作,的确有欧柳的风格,但又都不太纯正。间架可以临摹,笔法只好瞎猜。既然要猜笔法,当然从墨迹下手容易一些。如果你不肯从墨迹下手,又执意要学习古典书法,那么给你推荐一剂猛药——在立面上写字,把纸立起来帖到墙上或者木板上,然后悬空写字。刚开始肯定不成笔画,坚持下来会有收获,信不信由你。
  
  繁一临的苏孝慈墓志不像,但挺有味道,所谓无意间合拍是也。


2012/11/18 10:57:42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接着谈几个理论问题:
  
  1.弱水三千瓦一瓢 说:“我们书法老师教运笔,是推着走,不是拖着运笔。这点我学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写字要象扫地而不是拖地,恭喜遇到好老师。
  但我们还应该细化一下:用哪个部位推笔走?也就是发力的源头在哪里?现在多教初学者从臂膀处发力,手腕相对固定,因为要写大字嘛。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运笔速度提不上去,发力不干脆。所以我们不妨对“推、托”之说换个形式,以“平移”和“圆转”对两种运笔方式进行区分。
  所谓平移,是指平行于纸面发力,也就是弱水三千老师所说的拖字,是最不可取的发力方式。而“圆转”之圆则是同纸面形成垂直面的一个球面上发力,圆心是手腕。留心古典笔法者请于此处深思!
  
  2、散世物和隶碑提出了练习和创作的脱节问题,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我们临习的碑帖不能化成创作时的元素?这是个大问题,很多美院毕业学生都未解决。但解决方案其实不复杂,练习的时候写快点就可以了,切忌缓慢描画字形。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落入这个陷阱?首先是过于求像,总认为写字就要写得像才对,其实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古人运笔的轨迹。古人运笔轨迹是立体的,要抓住并不容易,需要不断揣测、实践、验证等等。今人喜欢做体力活,不喜欢动脑筋,因此抓不住笔法,纷纷去当复印机。其次是过于重视视觉效果而忽略了身体感受,尤其受过西方美术训练的人,恨不能找出每个笔画的精确坐标。现代书法之失误,多在于迎合西方注重视觉冲击力的习惯,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感受。也有些野狐禅,以提倡心性为主,胡写乱涂,在下也不敢苟同。心性太过高妙,暂且不论,先把身体的感觉找对再说其他!
  
  3、快速运笔和笔画质量问题看似是一个矛盾,其实是一对好友。现代人习惯于磨磨蹭蹭描字,一旦提速,立刻不成形状。其实自从清末阁馆体兴盛,此弊端已经开始发作,总认为慢慢写出来的字比快速写出来的要好。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笔画质量不可能太高。
  关键在于这个速度如何形成?我见过当代几位草书名家,运笔速度也很快,但笔画质量不如人意。而唐代草书大家写字同样飞快无比,而点画布置精到无比。其中差别何在呢?发力方式不同而已。这就如同当代人打拳用肌肉,古人打拳用筋骨,同是速度为上,但效果截然不同。速度不是万能的,没有速度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速度的形成不是运用助跑形成,而是靠手腕的猝然发力而成。

2012/11/18 10:57:58
DengTuZ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34
注册时间:2011/8/19
非常正式地向关注本贴的同仁道歉!
  之所以这么长时间没有更新,是因为我自觉涵养和观点都不太稳妥。又专心写了一段时间字,果然发现自己以前的观点有问题。其实不仅观点有问题,心态也不好,听到别人赞成就沾沾自喜,有人反对便怒火中烧。
  意识到自己的毛病,因此不敢乱说,但又觉得对不起天涯的朋友,因此再续前缘。请诸位原谅:我不能保证自己所说的观点明确无误,尽管我以前的态度不乏自以为是。
  看了大家上传的作品,感到其中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其实已经无须我点评了,因为比我写得不差。在此只是集中解释几个技术问题:
  1、执笔:执笔的确是无定法,但前提是虚而宽。所谓虚,是掌心要虚;所谓宽,是手掌运转的范围要宽。合乎这个原理的执笔法应该说都是古典执笔法。
  2、速度:写字到底是要快还是要慢?古人的论述是快慢结合,这听起来好像是公文报告,其实有道理。庄子在庖丁解牛寓言中讲,庖丁合乎桑林之舞,说明他的动作是有节奏的,请三思。我以前一味强调快,未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更为稳妥的说法应该是: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
  3、要不要悬腕?当然,即便是写小楷也要悬腕。ciqliwei的讲述很清晰,宋代以前中国没有桌子凳子,写字当然要悬空写,臂部可以有支撑,但腕部肯定没有。米芾写小楷也是悬腕的,这个在书法史上有记录。
  4、写字发力的部位到底是哪里?我以前说是腕部,现在正式道歉,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以我目前的体会,写字的发力部位是掌心,掌心的重要性相当于丹田对于拳学的重要性。这一点,请参考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的论述。这个关键令我寻找了很久,现在终于有比较确定的体会了。但如何用掌心劳宫附近发力,并不容易找到感觉,反而容易感觉怪怪的。此处只能由自己来体会,我的表达能力已经无能为力了。

用户在线信息
当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4 人。其中注册用户 0 人,访客 4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