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点画用笔与结构要义【转载】
发起人:YiPinDuanFan  回复数:1  浏览数:3164  最后更新:2013/5/24 14:00:39 by YiPinDuanFan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2/12/26 8:55:11
YiPinDuanFan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7
注册时间:2012/11/24
阴符经点画用笔与结构要义【转载】
——周鸿图
—————————————————


《阴符经》这本法帖,如果研究唐人楷书笔法,珍贵价值是不容置疑的。这样一件大字楷书墨迹得以流传下来,对研究唐代楷书的用笔法则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米芾《海岳名言》云:“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陈槱《负喧野录》云:“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观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难精进。’”所以《阴符经》墨迹与《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等刻石相较,《阴符经》所传达的笔法信息主要体现在:
1、起收笔的笔锋各种变化。
2、点画用笔的轻重缓急,笔锋运动的细微变化。
3    笔法,笔势,笔意清晰表现。
4、墨色的变化痕迹能透露出笔法法则。
        这些恰恰是刻本根本不能传达的!所以要领会前人笔法,最好的的范本一定是墨迹。通过上述墨迹的特征,领会作者用笔法则与笔势笔意,再结合前人关于笔法可靠的文字著述,逐渐认识并掌握笔法。如此学习,较易理解笔法是怎样一回事!
        众所周知,唐代楷书墨迹能保存至今的实属凤毛麟角,今人借印刷技术的进步,得以获影印本而学书,是此时代好书者之幸事。因此应珍惜这一便利条件,首选有价值优秀的墨迹为范本。立志探寻书法艺术中最核心的学问——笔法,是正确的学书道路。
      《阴符经》书法水平之高,处处印证前人书论中关于用笔的表述,诸如“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等术语,在《阴符经》法帖中,体现的非常充分。从而证明前人所云并不是空话。
        墨迹本呈露出美妙细微的笔墨意趣,要联系到笔法上,要研究怎么写出来的。所以学书第一步,即是对笔法有明确的追求,非要从笔法入手不可!因为笔法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为什么前人书家大谈特谈笔法?为什么前人将笔法说得玄妙?为什么在过去的毛笔时代,大书家依然少的可怜?    为什么寻常学书十年,字依然拿不出手?这些都应是学书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书法讲笔法,历代大家墨妙,无论如何高明的复制也不能等同墨迹真本。若向摹本,拓本寻笔法消息,要具备相当水平才行,阴符经透露出了清晰的用笔法则,善学者定能从中觅得消息,进而向上转习魏晋唐人各家名碑,再涉猎行草书,心解锺王,都是有可能的。
阴符经点画用笔要义

1、点法
(1)点的形状: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右军云:“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
王右军说写点画要磊磊落落,如同横大石在街道上,是说作点宜重宜实,有份量。其形状或者像蹲着的鹞子,或者像水中游弋的蝌蚪,或者形如瓜瓣,或者形如栗子,或者形如鱼鹰张口,或者小如尖细的鼠屎。
又云:“点不变为布棋。”作点画要善于变化,缺少变化的的点法如同在均匀的在棋格子上放棋子。
(2)点的力势:卫铄《笔阵图》云:“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如高峰坠石,作点的动作要如同高峰上坠落的石头,力势要强,果断下笔,下去要立刻使笔锋弹回归正。
势重,下笔悬管掉之。悬腕由上至下,虽势重为宜,应善于理解此意,非使蛮力为之。
《玉堂禁经》云:“点如利钻镂金”是也。
作点下笔要如同锋利的钻刻进金属里,笔力吃进纸里,力透纸背。


(3)用笔法:点的形状有多种,在用笔上却有一些规律可循。
下笔宜藏锋多于露锋,我们看禇遂良《阴符经》上的点法,粗看似露锋,然其尖不是尖细的。若露锋,则应避免尖弱。藏锋是笔尖的折锋,很细微;或笔尖着纸后略停顿,使不尖弱。可参看唐陆柬之《文赋》、王羲之《兰亭序》、孙过庭《书谱》等法帖,仔细看其藏露锋下笔的差异。藏锋下笔后即振动铺毫,运笔过程始终是动势,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收笔用力使笔锋恢复中正的状态。
以上三点即为一般意义上的作点之法。

2、横画
阴符经横画变化丰富,长短横各具姿态,挺拨劲健。长横略带弧形。
1、起笔无论搭锋折锋,下笔法有舒缓与迅疾的区别,一般承上一笔势,顺势下笔,无论速度快慢与否,下笔均以俱力势为上。
2、下笔后应迅速振动顿挫调锋,使笔锋平铺纸上。
3、由左至右铺毫涩进,其间有上下提按振动,指腕肘肩配合运笔,。
4、收笔须顺势弹回笔锋,使毛笔基本恢复中正的状态。
此一横笔,若欲合乎笔法,须不断练习,久之可至妙,须学者资质够功力深。
蔡邕《九势》云:横鳞竖勒之规。(横鳞:写横画取逆势,像用刀逆势刮鱼鳞的动作。)
李世民《笔法诀》云:为画必勒,贵涩而迟……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永字八法云:勒不得卧其笔。用笔须挺利劲健。
写横画执笔手指须松紧适度,注意训练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掌竖,腕发力沉着,腕平方能气力匀平。若掌不竖,既使腕平,点画无坚紧细密润泽之力,若腕不平,点画宜现欹侧之势。

3、竖画
阴符经竖画直中有曲,下笔法与兰亭接近。
蔡邕《九势》中云:横鳞竖勒之规。
竖勒,仿佛勒马缰绳,勒马缰时手臂是横臂振动,竖笔则按此动势行笔。所以,横臂作字是前人从生活万象中受到启发而提炼出来的,。
永字八法云:弩不得直,(直则失力)。
写竖画:依竖笔横下笔之法。折锋振动而下,接着顿挫下行,不可一味顺下。先一节一节振动蓄力行笔,再发力行笔,至尽处用力收笔锋,使归正。所谓弩不得直,竖画之力如弓弩似弧形的弹性之力,所以应避免写的象直如木杆似的竖画,这样的竖画虽直,却缺少弹性。


4、撇法
阴符经撇画具长短粗细变化,长者劲健舒展,短者挺拨迟重。
蔡邕《九势》:掠笔,在于攒锋峻趯用之。
卫铄《笔阵图》:陆断犀象。(是指撇的形状。)
欧阳询《八诀》: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颜真卿《八法颂》:掠,仿佛以宜肥。


撇又名掠。《八法》云:“掠者拂掠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笔心至卷处。口诀云:撇过谓之掠,借于策势以轻注锋,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势旋于左。法在涩而劲,意欲畅而婉,迟留则伤于缓滞。夫侧锋左出谓之掠。”
陈铎曾《翰林要诀》 “点首撇尾右出微仰,如篦之掠发。”


写撇画,最忌斜拂,虚飘无力,笔锋纤弱。
掠是速度之谓,即“沉着痛快”。二者不失,方合其笔势。


腕法:写撇法须悬肘腕,并运肘腕。若短撇用指无大碍,长撇必须用肘腕为之。

用笔法:写撇下笔同竖画下笔相同,依竖笔横下法。下笔即折锋,紧接着施以顿挫,笔锋即中锋铺开,再施以振动,徐徐下行,至腰部挺紧,锋力已攒足,则顺势而下,加速度上去,使其挺拔劲健,如此方合此画之用笔。
撇画分长、短,大,小,粗,细之别,各具其形。


5、捺笔
阴符经捺笔一拨三折,最为显著。一拨三过折笔,取逆、涩势。
(1)起笔
首起笔至一波完成,同船桨入水、出水的动作极其相似。(用桨的刃面入水时要有一定速度。)要弹下笔,又如同立锥入木,要扎下去形成第一个形。这样的笔画精气神足。
(2)下行
紧接着再下行至笔画中段,这一段如同桨在水中逆势向下奋力。 
(3)顿挫调锋
欲出水时,桨的角度由入水时向下而改为向上成一个大弧度,这时笔锋由于铺开已成侧锋,须顿挫调整,使笔成中锋。
(4)出峰
桨出水时,由于桨在水中奋`力`逆`行`,振迅出水似有豁然开朗之感,出锋与起笔应相呼应,如同力士倒辄奋起,故须快捷,然又不可直出,笔锋须抑而向右下出之。
腕法:腕由左向右下,一截截行进,至顿挫处已成侧锋,此时手腕振动顿挫进行调锋,而非以指调锋,腕不止左右运行,还须上下振动,总之调锋于细小微妙处,均由手腕完成,此由侧转中,再沉劲出锋。
手势:正前方图,看笔的形态成逆势图。此手势是捺画合乎笔势的重要条件。


捺画用笔微妙难学,要使骨力筋力鲜活,笔画如金似玉,骨坚肤嫩,通体晶莹剔透,抑而后发,发波后有回锋之势。阴符经于此笔妙,形质恰到好处,全由笔势纯熟,写起来连成一气,速度节奏随心行止,关健在运腕涩笔行进,运笔又如太极拳法,缓中蓄势,调节有度。若不按此笔势书写捺画,不会耐人寻味,所谓久视无味,久味无力。

6、趯法
阴符经的趯钩写的饱满锐利,有些处理为芒刺钩,出锋处又不尖弱。
趯:峻快以如锥——颜真卿(八法颂)
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包世臣《艺舟双辑》
《永字八法》云:“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 问曰:凡字之出锋谓之挑,今更为趯,何也?论曰:挑者语之小异,而其体一也。夫趯者笔锋去而言之,趯自努画收锋,竖笔潜劲,借势而趯之。笔诀云‘即是努笔下杀笔趯起’是也。法须挫衄转笔出锋,伫思消息,则神踪不坠矣。”


写趯钩,作竖笔用努法,至趯处,乘势出之,攒锋蓄力,出则有回收之力,不得猛向前出,使笔锋尖弱。

7、转笔
《阴符经》的转笔在“也”字有所体现,转笔有换锋与不换锋二种。不换笔锋的弯转处圆转如篆书笔意,如“也”的左下角写法。转换笔锋是翻转法,如阴符经中的“风”“九”二字右肩写法。


蔡邕《九势》云:“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李世民《笔法决》云:“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
张怀瓘《评书药石论》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


8、戈法
阴符经的戈画各具意态,写法变化丰富。“我”字的戈笔,很符合右军“落干之法,峨峨如长松倚溪谷”。
李世民《笔法决》云:“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张怀瓘《玉堂禁经》云:“倚戈异势
此名折芒势。法以潜锋紧趯,趯意尽,乃潜收之而趯走厉之。钟繇‘哉’字是也。
此名秃出。上下缩锋。虽言缩锋,亦须潜趯而顿衄。则虞世南常用斯法也。
此名借势。既不潜趯而暗趯。法以劲利而捷遣。则虞少监、欧阳率更用此法也。
此名背,趯时用之。盖所以失之于前,正之于后,故右军有言曰:上俯而过矣,下衄勾而就之。则《告誓》后‘载’字是也。”
亦可参阅《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背趯法”。


9、折笔
阴符经下笔藏锋,多折锋入纸,在横折笔时多折锋。提笔折锋,折锋即是换锋。在阴符经中有些折笔斩针截铁,干净利索;有些则圆润饱满似转实折。阴符经中的折笔很丰富,还有转中带折的用笔,如“用”右上角,腕肘运动之势动作明显,笔毫外转内折,形成外轮廓是圆形,内角是方形。折笔换锋是笔法很重要的内容之一,米芾善于八面出锋,即是善于折锋换笔,使毫之八面得以充分施展,这是米芾高超用笔技艺的心得。在学习阴符经时,在转折笔时应有意练习折锋手法,折锋而出的笔画会带动整个结字挺拨开张,更有利于运用到行草书中,使结字章法清朗劲健。

用户在线信息
当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1 人。其中注册用户 0 人,访客 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