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浏览通道:http://lenswww.web-32.com

壁画摄影师——王鹏
    在西藏某个寺院里,他安静地坐在壁画前,一丝不苟地对着电脑和一台升降机械进行操作,一言不发,旁若无人,甚至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就是有着“钢铁侠”之称的壁画摄影师王鹏。凭着钢铁般的毅志,6年间,他单人单车七入西藏,拍摄了数十万张精美壁画……    [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业内资讯 > 详细内容
走近天津博物馆镇馆国宝书画真迹
发布时间:2012/7/9  字体大小: 【】 【】【

  

清·佚名·《万笏朝天图卷》

       《万笏朝天图》为磁青绢地金碧人物山水画卷,纵56.3cm,横1706.7cm。

         卷首钤有“宣统御览之宝”印玺,原为清宫旧藏,后辗转流落民间。五十年代后期,天津收藏家陈大有、徐国端将此图卷献给国家。  

         以金粉绘制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苏州一带的风光。其中山川楼阁、风土人情、市井生活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幅恢弘的历史风情画长卷。 “万笏朝天”本是形容苏州天平山笔架峰群石林立,状似群臣朝觐天子时所持的笏板。此图系世居苏州的范瑶(范仲淹裔孙)组织人员绘制,将地方官民迎驾场面比喻为“万笏朝天”,语意双关,画中乾隆皇帝仅以一幅伞盖表现,也从侧面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构图清晰流畅,色彩鲜丽,金碧辉煌,是极难得的珍品。曾入藏清乾隆内府,《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清宫佚出。
         此图卷包首题签署《万笏朝天图》,落款“恩给知府职衔范瑶恭进”。范瑶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裔,曾任大同知府。此画卷无画家年款和印记,但从描绘恭迎“圣驾临幸”的场面以及各个景点题记上看,可推知为范仲淹裔孙于清代乾隆年间,聘请名画士精心所绘。
         此画金碧辉煌,场面宏大,仅人物就有2000多个,再现了乾隆南巡到苏州城西一带的山川景物、市井风俗和盛大的迎驾场面。画面以天平山为中心,连接支硎山、灵岩山一带的名胜古刹。画家对观音殿、放鹤亭、听雪阁、千尺雪、高义园、白云泉等名胜景物,都表现得相当准确,附近的河道、十景塘长堤、楼台廊榭、树木田野、舟船桥梁、牌坊店铺、行人牲畜,更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卷气势雄伟,人物情节精细,把乾隆南巡到苏州城西一带的山川景物,市井风俗和盛大的迎驾场面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画卷不仅反映了迎驾的主题,并用大量笔墨描绘了当年士、农、工、商近二千个人物各式各样的活动场面,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历史风俗画长卷的杰作,与《乾隆南巡图》、《乾隆万寿图》、《盛世滋生图》同可视为瑰丽的巨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万笏朝天图卷》局部(一):


《万笏朝天图卷》局部(二):

  

  

清·朱耷·《河上花图卷》

         《河上花图卷》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作品之一,纸本,墨笔,纵47cm,横1292.5cm。

         八大山人,名朱耷,明太祖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江西南昌人。明亡后,落发为僧,后又蓄发,做过道士,晚年又还俗,用过雪个、个山、驴、驴屋等号,后取号八大山人,沿用到去世。从现有的一些资料来看,八大山人早年的一些行为似有些神经质,然而他的“忽狂忽暗,隐约玩世”的心理,正是他胸中积郁的亡国苦痛的体现,这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画的鸟、鸭和其他动物,眼睛部分特别夸张,有时候眼眶画为方形,眼睛多数是点在眼眶的上角,“白眼向人”,寄托着作者的悲愤与孤独。然而艺术最终是对灵魂的大慰藉,从大牢笼得大自在,这便是为什么对八大山人的艺术用得上‘冷逸’二字的原因。
         八大晚年的作品趋于一种返朴归真的风貌。他72岁时的这幅《河上花图卷》已不再是前期隐约玩世的情绪心态了,而是洋溢着如枯木逢春般生命活力,展现了八大山人精湛的笔墨与平和心态。此卷于清静、纯净,平淡中蓄真情。画到平淡天真处,方能真正体现出物我交融之气质。此种“真”与“平淡”又是画家人品、思想、秉性、才情之自然流露。

         此卷以荷花为主。画尾自赋《河上花歌》37行,赋后跋有:“蕙喦先生属画此卷。自丁丑五年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款署:“八大山人。”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图为其72岁所作。拖尾另有清永瑆、近人徐世昌跋,卷中钤有近人徐世昌鉴藏印多方。徐世章先生在引首行书题“寒烟淡墨如见其人”。后几经辗转,捐献给天津博物馆。
         《河上花图卷》以大卷写河边荷花盛开的情景。墨写荷叶、线勾花瓣,刚柔相济。滚落荷叶的水滴声伴着蛙声轻鸣,晕染出荷塘的清雅景致。画中以线勾勒的花瓣,与看似随意挥洒的墨叶相映视,墨叶随浓随淡,更显得荷花晶莹洁白、香气自生,在刚柔之间,完美地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浓淡相宜、刚柔并济的纯熟笔锋。此卷为“八大山人”朱耷传世佳作之一。  
         此画构图疏密相间,虚实得相,与自赋《河上花歌》的诗作以及书法,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画卷开首满塘荷花,或映日盛开,或含苞待放,掩映于欹正俯仰的荷叶之中。荷梗圆劲挺拔,迎风摇曳,隽逸多姿。花叶用泼墨法秃笔横扫,洒脱豪爽,墨色淋漓,浓、淡、焦、润等多种墨色,富有层次感,充分体现出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特点,显示出作者用笔、 用墨、用水之妙。花瓣用细笔勾勒,一圈而就,气足神完,生趣盎然。  
  画卷的后半部,着重表现坡石流水,用笔出神入化,粗细、曲直、刚柔、虚实都恰到好处,以淡墨皴擦,浓墨点苔草,疏落有致,笔势跌宕,凝重浑厚,用墨苍中见润,神采浮动。整个画面气势磅礴,雄伟开阔,令人神往,是朱耷水墨写意花鸟画中难得的巨制。
  该作品诗、书、画、印俱佳,是水墨写意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存世朱耷绘画之最精者。


《河上花图卷》局部(一):


《河上花图卷》局部(二):

  

南宋·佚名·《泥马渡康王图卷》




         《泥马渡康王图卷》绢本,设色,纵29cm,横197.6cm  

         该图描绘的是一段神话故事。传说宋钦宗弟弟康王赵构在金当人质,与金太子同射,三箭俱中,金人以为宋朝派了个长于武艺的人冒名顶替而遣还他,要求换真太子来。这样赵构得以脱身,奔逃路上在磁州(今河北磁县)城北的崔府君庙打盹儿,梦见神人对他说:“金人追过来了,快走。门口已准备了马。”赵构惊醒,马已在侧,便跃而南驰。渡过河,马便不动了,一看竟是泥马。这段传说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掳走,诸王及皇族也随之而去,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滞留在河北、山东一带,宋廷旧臣拥戴赵构于归德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当时金兵逼进,赵构一路南逃,待金兵撤退后在杭州安定下来,开始了偏安一偶的南宋政权。因为徽宗、钦宗尚健在,因此南宋政权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于是高宗赵构利用了这种神话传说来表明自己称帝是秉承天意。该图描绘的正是传说中康王在金兵围追的危急时刻骑泥马渡河南逃的场景。此卷与《中兴瑞应图卷》为同一类型题材的作品,均为表现南宋高宗赵构的历史故事画。笔触细致生动,人物刻画传神,是珍贵的宋代历史故事画。

《泥马渡康王图卷》局部:

  

南宋·萧照·《中兴瑞应图卷》

         绢本设色 纵26.7cm,横137.6cm     

         《中兴瑞应图卷》是以宋代昭信军节度使曹勋所编故事为内容而绘制的长卷式连环图,其内容分十二段,是用来歌颂赵构即位时的“上天祥应”之作。此选二幅,其一是第七幅“黄罗掷将事”,画宫室环境及赵构生活部分场景,画中着红袍正在棋盘旁掷棋者是赵构的母亲显仁皇后;其二是第十二幅“脱袍见梦事”,描绘赵构休息就寝而梦,帐外一派军中威武之场面。此画运笔遒劲,色彩厚重,构图严谨,是宋代历史故事题材绘画中的精品。
        
萧照(公元12世纪),南宋画家。字东生,濩泽(今山西阳城)人,生卒年不详。靖康间(1126-1127)金兵陷汴京(今河南开封),中原人民纷起抵抗,萧照在太行山参加义兵,一日遇李唐逃乱至此,萧照素慕李唐画名,即拜李唐为师,并随之南渡至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李唐感其德,尽以所能授之,照画艺大进。绍兴(1131-1162)中,补迪功郎,任画院待诏,赐金带。擅画山水、人物、舟车、屋宇,其姓名作石鼓文书款于树石间。尤长异松怪石,所作苍浪古野,“望之有波涛汹涌,云屯风卷之势”。其画笔健墨重,皴法遒劲,苍莽葱郁,气势雄伟,酷似李唐。
        
传世作品有《中兴瑞应图》卷,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山居图》卷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秋山红树图》册页藏辽宁省博物馆;《山腰楼观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兴瑞应图卷》局部(一):


《中兴瑞应图卷》局部(二):


《中兴瑞应图卷》局部(三):

  

南宋·赵孟坚·《水仙图卷》

         赵孟坚(1199-1264),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浙江海盐人,居广陈镇。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孙,宝庆二年(1226)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朝散大夫,任严州守,未到任而卒,终年六十六岁。为人“修雅博识,人比米南宫”。工诗文,善书画,尤擅长画水墨白描水仙、梅、兰、竹、石。梅花初学杨无咎,竹师文同,合扬无咎、文同二家法创墨笔兰花和白描水仙画法,在画史上为人们称道。他的好友周密(1232-1308)曾云“孟坚墨兰最得其妙,其叶如铁花,茎亦佳,画土坡用笔轻拂,如飞白石伏,前人无此作也”。元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称其“水墨白描水仙花、梅,兰、山矾、竹石清而不凡,秀而雅淡”。明文征明(1470-1559)赞其墨兰为“一时绝艺”。赵氏水墨兰花与白描水仙画法对元、明、清影响很大,被奉为水墨兰花与白描水仙宗师而广为后人效法。他是文人画家中重要的承前启后者之一。
         《水仙图卷》结构严谨,花叶繁简得宜,繁而不乱,疏密有致,或花蕊盛开,或含苞待放;花叶组合、穿插映带,阴阳相背,抵昂顾盼,层次分明,画面处理得有条不紊而生意盎然,墨色的浓淡深浅都掌握得恰到好处,既合于水仙的自然生长状态,又高于自然,清雅绝俗。可以看出此图作者扎实非凡的写实功力。此图土坡采取“飞白石”画法,用笔轻拂,笔墨十分虚灵,与他的两幅墨兰卷土坡画法极为相近;其丛丛小草采用中锋浓墨写出,笔法劲利,沈稳而富于变化,凡此种颇有宋元人淡雅藴藉、气韵淳古的风致,诚为一幅难得的佳作,绝非一般庸工俗史所能及。


《水仙图卷》局部:

  

  

明·沈周·《虎丘送客图》轴

画芯:纵173.1cm,横64.2cm
外围:纵291.6cm,横82cm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能书善画,师承宋元及同期名家,博采众长,自成一格,是吴门画派的优秀代表,“明四家”之一。其墨笔山水为艺林绝品,笔墨坚实豪放;细笔山水亦意境深邃;人物花鸟善用重墨浅色,饶有韵致。
        
《虎丘送客图》轴,该图用笔细腻秀逸,柔婉洒脱,是沈周中年时的作品,其后期苍劲朴茂的风格尚不明显。画上作者自题五言长诗,后识:“水部徐仲山治泉鲁中者几三年,顷回寻行,因携酒饯别虎丘,水部即席有作,漫倚韵答之。庚子烚灯夕前三日沈周识”。徐仲山即沈周同乡徐源,成化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画上并有吴宽的题跋。笔墨精良,皴擦点染功力卓绝,是沈周的经典画作,曾入藏清乾隆内府。
        
此图是沈周为水部司马徐仲山(徐源)所作的送别图。作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是沈周中年时期的杰出代表作,画上除作者自题外,还有同期书法家吴宽的诗题。曾经清代卞永誉、清内府及张翼收藏,1981年张翼之子张叔成捐赠。此图绘远山崚嶒,云气缭绕,潺潺溪水。溪水边一高台上有一隐逸高士端坐抚琴,身后是两棵郁郁苍苍的松树,枝壮叶茂。整个画面布局疏朗有致,青山耸秀,树木葱茏,碧水潺潺,老者置身其中,幽幽然抚琴送客,表现了文人放逸闲适的生活状态。

  

  

清·《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轴》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西域准部、回部得胜,庆功同时绘一百功臣像置于紫光阁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军平定大小金川凯旋,又绘一百功臣像置于阁内;乾隆后期,又增加了《平定台湾功臣像》50幅,《平定廓尔喀功臣像》30幅,至此乾隆年间阁内置功臣像280幅。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紫光阁功臣像被劫掠殆尽,国内仅见两幅,均藏于天津博物馆。功臣像的绘制有严格的定制,尺幅大小相当,诗堂题写评述该功臣功勋的赞语。  
        
此图为平定西域的功臣阿玉锡的画像。阿玉锡为准噶尔属司牧臣,乾隆二十年(1755年)率24骑夜袭敌营取得大胜,为平定达瓦奇叛乱立下不朽功勋,在平定西域的前五十名功臣中位列第33位,故由乾隆皇帝为之亲笔题赞。
        
中南海紫光阁在明清时期是皇家演武的场所,明朝的皇帝在这里观看射箭比武,到了清朝,这里又成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的地方,名曰平台,后来废台建阁,取名“紫光阁”。清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清朝中央政F曾多次派兵出征,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为了宣扬“十全武功”,每次军队凯旋归来,乾隆皇帝都要下令为征战中的功臣绘制画像,并将它们悬挂在中南海紫光阁内。
         关于紫光阁功臣像,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绘画家聶崇正先生考证,为“平定西域准回部”前后功臣各五十(前五十幅为乾隆御题。)“平定大小金川”前后功臣各五十。前五十幅为乾隆御题。“平定T湾”五十功臣。“平定廓尔喀”功臣三十。总计二百八十幅。目前知道存世仅二十幅。除少数几幅私人收藏外,大多数为世界各地公私博物馆收藏。现在知道的是:
  一、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二幅
  二、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三幅
  三、德国汉堡民族学博物馆藏二幅
  四、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一幅
  五、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一幅
  六、捷克Zamek Zbraslav博物馆藏一幅
  七、中国天津历史博物馆藏二幅
  八、美国私人王女士藏三幅
  九、香港私人藏二幅


  

元·赵孟頫·《楷书高上大洞玉经卷》

纸本墨迹,纵29.7cm,横457cm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八月,三十八岁的赵孟俯在北京为友人民瞻书写小楷『过秦论』一卷。同年十二月,著名书家鲜于枢见到民瞻带回杭州的这件小楷墨迹,在卷后题跋中写道:『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此卷笔力柔媚,备极楷则。后之览者,岂知下笔神速如风雨耶。』赵孟俯小楷书博采众长,规模锺元常、萧子云,出入二王, 取法于杨羲,以及唐代一些写经高手。随着时光推移与不懈追求,其小楷艺术也不断升华。   
         这件《高上大洞玉经》书于大德九年。全卷近四千七百字,无一笔懈怠,其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神彩飘逸。书写此卷时,书家年已五十有二,正值壮年,加之其虔心向佛,此书诚是一件传世精品之作。曾经明代著名书画鉴藏家项元汴收藏,画幅钤有其百余方印鉴,是流传有绪的法书名作。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书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楷书高上大洞玉经卷》局部:


  

东晋·王羲之·《草书寒切帖卷》(唐摹本)

         纸本,纵25.6cm   21.5cm

         王羲之草书五行,唐代钩填本。笔墨斑斓,神采超逸,从容丰腴,较完整的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风貌,是研究王羲之书法及其各种刻本的宝贵资料。卷尾有明代董其昌、娄坚题记。曾经宋代绍兴内府、明代韩世能、王锡爵、清代王时敏等人鉴藏,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书法艺术珍品,国内稀有。
         帖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注:谢司马即谢安,是王羲之至亲。)
         王羲之(321或303~379),字逸少,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书圣”。

《草书寒切帖卷》(唐摹本)局部:


  

明·仇英·《桃源仙境图》

         绢本,设色,纵175cm,横66.7cm

         仇英(约1498—约1552),字实父,一作实夫,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主要活动于嘉靖年间。出身低微,初为漆匠,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徙业而画。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拜于周臣门下。由于其天资不凡,深得理法,人物、山水、走兽、界画,无所不精,在画坛声誉卓著。
        
仇英此画远处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云蒸雾漫,远山深处庙台亭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景致幽雅。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勾勒精工,似学宋赵伯驹一派。不论一草一木,一枝一叶,还是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描绘的细致入微,严谨工细。通幅青绿着色,色彩妍丽雅美。显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现能力。
         东晋隐士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描绘了人们理想中的隐居胜地,成为后世画家热衷描绘的题材,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也应是取材于此,描绘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之乐。此图为重彩大青绿山水,深受南宋赵伯驹兄弟工致一路画风的影响,又兼取刘松年精巧明丽的用笔、用色。全画以竖幅高远章法,分三层叠进,近景为深壑、小桥、流水,桥上有童子捧瓯而过。板桥过处,青草铺地,另一童子携食盒亢于岸头。隔小溪为山洞,内有钟乳石悬壁,有泉淌漾而出,洞口水边有一位仙者弹琴,两位仙者于旁静听,传神入微。仙者傍依的山根岩石间,有山桃杂卉伴卧松而开放,古松自右岸斜坡横卧于洞顶,松皮龙壳,青藤盘绕,与左岸山岩之山桃相呼应,境界超逸,非神仙之属,又怎能到这里生存!这是作品的主题部分。洞顶清霭虚掩处,有小路自云中显现,绕过山梁及松林,琼阁高筑与松柏相辉映,山涧有清泉,挟乱石而流泻,涧边杂卉仙草益发,石上小亭别具,山间浮云缭绕,斜晖之中,几组远山,一派云海,更使画面境界无尽。


《桃源仙境图》局部: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绢本,水墨,纵:193.5cm,横:160.3cm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汉族,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范宽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而能自出机杼,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画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
        
范宽自宋朝开始,就是画家们学习和摹仿的对象。南宋的李唐好学范宽,其后又有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雪景寒林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范宽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   
        
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清代收藏家安岐称其为“华原生平杰作”。因此在范宽有限的传世作品中尤其难得。名款“臣范宽制”四字,隐于前景树斡中,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认。


工作人员在《雪景寒林图》前背诵作品资料:




《雪景寒林图》局部(一):


《雪景寒林图》局部(二):


《雪景寒林图》局部(三):

  

  

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页

         绢本设色 纵28.5cm, 横28.6cm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系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页,该作品现在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金明池争标图》页描绘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金明池水戏争标的场面。金明池是北宋四园之一,始凿于周世宗显德四年,为伐南唐练习水军所用。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令重凿金明池于琼林苑以北,导入金水河水,每年由皇帝赐令士大夫、庶民于此举办共赏龙舟争标并赐宴群臣的活动。
         此作画面苑墙围绕,池中筑十字平台,台上建军圆形殿宇,有拱桥通达左岸。左岸建有彩楼,水殿,下端牌楼上额书“琼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红柳绿,间有凉亭,船坞,殿阁。水中龙船屑楼高阁,人物活动于楼内外;龙船两侧各有小龙舟五艘,每艘约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一人持旗;另有数只维游其间。书面左,下两侧的苑墙内外,人群熙来攘往。全图约有千余人,虽然人物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在图左下角的粉墙上有楷书小字“张择端呈进”五字款。

  

南宋·李唐·《濠梁秋水图卷》

         李唐(约1070—1130后,另一说约1070—1150后),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字晞古,北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靖康之难后,中原纷乱,建炎年间(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画院又重入画院,授成忠郎,为画院待诏,赐金带。善画山水人物,用笔劲峭,简括雄壮,开启南宋山水画新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其中马远、夏圭等均受其影响。
         此图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地区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特色,这幅画的画意出自《庄子·秋水》中一段庄子和惠子的著名论辨,画家运笔苍劲工整、笔锋刻露、墨气浓厚、气韵生动,人物神态刻画细致、衣纹简练,是典型的李唐画风。此图流传有绪,曾经明代安国、项元汴,清代宋荦、李凤池、陈定等人鉴藏。


李唐·《濠梁秋水图卷》局部(一):


李唐·《濠梁秋水图卷》局部(二):

  


  

元·钱选·《花鸟图卷》

         此图所绘桃花翠鸟、牡丹、梅花共3段,每段画均有自题诗一首,所绘物象准确、生动,笔力挺健,赋色雅致,是代表了作者最高艺术水平的文化花鸟画作品,也是钱选花鸟画题材中的至精之作,曾入藏清乾降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后从清宫佚出,为张翼收藏,其子张叔诚先生于1981年捐赠。

         钱选​(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頫等合称为“吴兴八俊”。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霅川翁,别号清癯老人、川翁、习懒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宋景定三年乡贡进士,入元不仕。工诗,善书画。画学极杂:山水师从赵令穰;人物师从李公麟;花鸟师赵昌;青绿山水师赵伯驹。人品及画品皆称誉当时。继承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士气说,倡导戾家画。他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
        
钱选特别善作折枝花木,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他的绘画继承前代传统,人物师法李公麟,山水学赵令穰、赵伯驹,花鸟师赵昌,其得意的绘画作品多赋诗其上。他的山水画,师古而不泥古,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山水画常以他居住的浮玉山和苕溪为题材,以设色画为多,如他的《山居图卷》青绿设色,笔势细腻,方刚拙重,饶有北宋以前的情调。人物画以历史题材居多,笔墨多在工整中又带有质朴和稚趣。现存的《陶渊明像》,画这位隐居田园松菊的高士,迎风曳杖,昂然阔步,以表现其不向统治者屈膝的志节。   
        
钱选的花鸟画成就最高,是元代继承宋代设色工笔花鸟画这一派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花鸟图》所画花鸟用笔尽劲,细洁而光润,设色淡雅清丽,精巧传神。他的临摹品技艺高超,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一次他向人借《白鹰图》,连夜临摹装裱好,第二天将临本还送,主人丝毫不觉。 钱选也擅长画马,见于记载的有:《马图》、《青马图》、《二马图》、《洗马图》等。钱选在广泛吸收传统的基础上的自出新意。形成了自己独特风貌。他提倡复古,在创作思想上主张绘画重在体现文人的气质,即所谓“士气”,就是力图摆脱对于形似的刻意追求。其意在摆脱南宋画院习气,继承唐、五代、北宋人之法。这种主张在元初画坛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传世作品有《牡丹图》、《柴桑翁像》、《卢仝烹茶图》轴、《浮玉山居图》卷等。


钱选·《花鸟图卷》局部(一):


钱选·《花鸟图卷》局部(二):


钱选·《花鸟图卷》局部(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热门信息

 

  天津市金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金彩影艺网 ( 津ICP备09004086号)  

  Copyright ©2008 - 2011
   
http://www.gcfast.com   
http://www.lens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dd:
天津市南开区凌宾路凌奥创意产业园4号楼3层        Tel: 1333204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