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浏览通道:http://lenswww.web-32.com

壁画摄影师——王鹏
    在西藏某个寺院里,他安静地坐在壁画前,一丝不苟地对着电脑和一台升降机械进行操作,一言不发,旁若无人,甚至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就是有着“钢铁侠”之称的壁画摄影师王鹏。凭着钢铁般的毅志,6年间,他单人单车七入西藏,拍摄了数十万张精美壁画……    [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 > 01_晋隋 > 详细内容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卷 / 唐·冯承素摹本
发布时间:2011/6/22  字体大小: 【】 【】【

           原作年代 : 唐朝
           原作作者 : 冯承素
           原作介质 : 纸本
           原作尺寸 : 25.55 × 584.2 cm
           原作庋藏 : 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形式   : 复制品

           作品价格 : 3000.00   RMB
                                         (全卷附跋,装裱)

                                                                                                                  









  冯承素 唐代书法家。贞观(627-649)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内出《乐毅论》真迹令承素模写,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戾君集、魏徵、杨师道等六人。并笔势精妙,备诸楷则。”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帖中破锋、断笔、结字、行墨, 均精徵入神。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最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说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陪葬于昭陵之中。李世民一生酷爱王羲之书法,贞观初年曾下诏出内府金帛,购求王字、得一千五百余卷,其中真伪杂陈,更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鉴别整理,而唐太宗在诸多真迹中尤情笃于《兰亭序》,爱不释手,常于深夜把烛学《兰亭》,为了使此名迹得以流传,他生前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精工模拓,又命虞世南、褚遂良各临一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兰亭序墨迹三种》即冯承素摹本和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摹本只有此版本流传于世。
  王羲之,永和七年(三五一)拜右将军,会稽内史,在任四年,于永和十一年辞官,隐迹山阴,与诸名士游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的不朽名作《兰亭序》便是在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时写的。当时他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等名士及其亲友四十一人雅集山阴(绍兴)之兰亭,曲水流觞,修事,临流赋诗,及诗成集为一卷,由王羲之书序,冠于卷首。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其心情又十分舒畅,微醉乘兴,遂以左伯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之名作。          
  王羲之的书法能被尊为“书圣”的地位,这不仅在于他有“增损古法,裁成今体”的创新精神,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行书在审美观念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最为基本的两种哲学思想:一是孔子的中庸之道。王羲之的行书不肥不瘦,亦方亦圆,中侧并用,刚柔相济,疏密得宜,静中寓动,平中寓奇,耀文含质,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美;二是老庄的自然之道。王羲之的行书天质自然,风神盖代,浑然天成,正如黄山谷所谓:“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天不如意。”可以说这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是一种“第二自然”的境界,再加上王羲之的行书于一种平和简静,雍容自如的气氛中流露出强烈的变化,既得本调,又兼得众调,使人莫可端倪,这正是王羲之行书的妙处。又因王羲之所处时代去古未远,尽管他开创了一派妍美雄秀流便的新体,但在笔法上他必然保留了汉魏以来的古质之意,遗憾的是王羲之的真迹已一字无存,我们已无法探其用笔之妙,无怪乎前人有“世人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之叹了。          
  在真迹无缘得见的情况下,唐人摹本或临本则更显珍贵,摹以双勾填墨,故能保持原迹形貌,但用笔的质感、枯笔、飞白以及墨色变化很难表达,尤其是王羲之的内法初学者可结合杨凝式的《韭花帖》墨迹来临,另外也可以从虞、褚的临本、陆柬之的《兰亭诗》墨迹以及晋人残纸中去探讨消息。
  王羲之的《兰亭》似奇反正,若断还连,通幅作品于不经意处而天机自动,真可谓“力屈万夫,韵高千古”,达到形与神、情与理、法与意、文与质的完美统一,且又是行楷,无疑是学习、临摹、欣赏、收藏、送礼的绝佳范本。















































































 

  天津市金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金彩影艺网 ( 津ICP备09004086号)  

  Copyright ©2008 - 2011
   
http://www.gcfast.com   
http://www.lens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dd:
天津市南开区凌宾路凌奥创意产业园4号楼3层        Tel: 1333204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