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浏览通道:http://lenswww.web-32.com

壁画摄影师——王鹏
    在西藏某个寺院里,他安静地坐在壁画前,一丝不苟地对着电脑和一台升降机械进行操作,一言不发,旁若无人,甚至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就是有着“钢铁侠”之称的壁画摄影师王鹏。凭着钢铁般的毅志,6年间,他单人单车七入西藏,拍摄了数十万张精美壁画……    [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 > 03_五代 > 详细内容
后梁 · 荆浩 《匡庐图》
发布时间:2011/7/9  字体大小: 【】 【】【

           原作年代 : 五代后梁
           原作作者 : 荆浩
           原作介质 : 绢本水墨
           原作尺寸 : 176.68 × 102 cm
           原作庋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形式   : 复制品

           作品价格 : 3600.00   RMB
                                         (画芯)

                                                                                                                  




  荆浩,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出生地过去一直误为是山西沁水,实为河南济源。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一空庐。庐山位于江西,属南方山水,而荆浩主要表现北方山水,作此“匡庐图”是否别有含义呢?
  本幅画与范宽《溪山行旅图》不同,近、中、远三景并未全部放在画幅的中轴线上,而是将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画面右下角,中间以广袤的水域隔开,与左上方体积庞大的远景主山相对。画家采用「平远」和对角线的构图设计,与宋人《岷山晴雪》十分类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画的影响,这暗示《匡庐图》的成画年代应晚於十一世纪。
  主峰由垂直片状的山体结组而成,山石的轮廓用尖锐转折的笔法勾勒,边缘整齐,彷佛刀切割过,渲染则是在岩面内侧施浓墨,靠近轮廓的外侧留白。这一类山岩的造型、笔描与南京栖霞山出土的十世纪浮雕,或是传世贯休〈十八罗汉图〉上的山石相近,带有平面、程式化的风格,因此显现出浓厚的仿古意味。
  描绘山石的皴法是从范宽变化而来,画家以密如雨点的皴纹,刻划岩石粗砺坚硬的质理。然而,除了点、擢的中锋用笔外,还可见到侧锋斜砍的笔法。这种“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万壑松风图》可以见到典型的例子,显示《匡庐图》与北宋末宫廷画院的风格密切相关。






























  
























































  

 

  天津市金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金彩影艺网 ( 津ICP备09004086号)  

  Copyright ©2008 - 2011
   
http://www.gcfast.com   
http://www.lens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dd:
天津市南开区凌宾路凌奥创意产业园4号楼3层        Tel: 13332046620